【正能量】祠堂村村長憶半世紀錦田村民恩人 莫文蔚嫲嫲為村婦接生兼創辦學校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1/05/14 17:52

最後更新: 2021/05/17 09:17

分享:

分享:

莫文蔚嫲嫲曾在錦田居住,並擔任助產護士,為當地村婦接生兼創辦學校,錦田村民都視她為大恩人,在錦田「英雄祠」友鄰堂有匾額記錄莫氏祖輩的功德。

都說女人產子是一場賭注,古時有云︰「生子過後雞酒香,生不了則四塊棺材板。」故有稱自己生日當天為母難日,就是要記住母親生產受難的日子。

腳踏蓮花出生甚危急

「我是腳踏蓮花出生的,即生產時雙腳先出,十分危急,若非得羅三姑接生,恐怕我亦難以存活。」錦田祠堂村村長鄧永康,說到64年前母親誕下他的往事,額手稱慶。

撿回鄧永康一命的羅三姑,何許人也?

「羅三姑就是莫文蔚(Karen)的嫲嫲,她是一名助產護士。記得母親後來告訴我,可能是她懷孕後期仍要蹲在田裏種菜,所以胎位經常夾住而轉不了頭,幸好羅三姑手勢好、經驗夠,否則不堪設想。我們那輩錦田鄉的兄弟姐妹,大多都是由羅三姑接生的。」

祠堂村村長鄧永康表示,他出生是腳先出,情況危急,幸得莫文蔚嫲嫲接生,才撿回一命。他們那輩錦田鄉的兄弟姐妹,大多都是由她接生的。(葉翠華攝)

莫文蔚嫲嫲與錦田的緣份

鄧永康說,Karen的嫲嫲全名羅惠德,老一輩錦田村民都暱稱她「羅三姑」,她不僅是錦田婦孺醫院的助產護士,更是錦田聖公會聖約瑟小學的創辦人。

莫文蔚嫲嫲與新界錦田的緣份,要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左右說起。

在錦田鄉的英雄祠「友鄰堂」內,便鑲有莫文蔚祖父莫理仕(Alfred Morris)及祖母莫羅惠德的照片和銅牌,記述莫氏家族在錦田的貢獻。

莫文蔚的名字,是由嫲嫲取名的,原來也跟錦田有很大關係。(FB圖片)

祖父創辦英皇書院

Karen的祖父莫理仕,是英國威爾斯人,來港從事教育工作,是聖約翰救傷隊的創辦人之一,也是英皇書院的創辦校長。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,身為聖約翰救傷隊首任總監的莫理仕,入錦田籌建聖約翰婦孺醫院。

那年頭,新界鄉民務農為生,各項公共設施都未有發展,無水無電供應,更遑論醫療設備,嬰兒都由「執媽」在家中接生,嬰孩及產婦都未必有適當照顧,婦孺醫院的建立,實造福錦田鄉民。據悉,當年婦孺醫院的舊址,就是現在的錦田鄉鄉事委員會會址所在。

莫文蔚的祖輩,在日治時期便遷居到元朗錦田城門新村居住。(葉翠華攝)

傳教開識字班建學校

據「友鄰堂」匾額文字記錄,莫理仕當年每到周末都親自到錦田巡視,並向每個兒童發放一仙港元,讓大家度過愉快周末。而莫理仕夫人莫羅惠德,則是一名助產護士,駐錦田婦孺醫院,替村婦接生。而現時六十至七十餘歲的錦田村民,大多都是由莫羅惠德羅三姑所接生。

在日治時期,莫理仕曾遭日軍囚禁,後來因病得以假釋,遷居到元朗錦田城門新村,可惜仍捱不過香港重光日就過世了。莫理仕安葬於屯門新墟基督教墳場,當年的報章也刊載了聖約翰救傷隊仝人公祭的消息。

莫羅惠德是廣東新會人,出身望族,世代書香,早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,在錦田向教會捐房舍,興辦小學和教堂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在錦田聖公會聖約瑟小學網頁的「莫羅惠德專輯」中,記述莫羅惠德在40年代末於錦田區展開傳道工作,當初就在她的住所做周日崇拜。到50年代初,商借城門新村鄭氏家祠開設識字班,繼而創辦聖約瑟學校,為錦田兒童創造就學機會,校址最初設在城門新村的教堂內,後來遷至高埔松山,現校址位於波地路。而她的長子莫天賜在1970年,亦曾擔任該校第三任校長。

為孫女取名文蔚有寓意

莫理仕與莫羅惠德育有四子,長子莫天賜就是莫文蔚的父親,莫文蔚的面形輪廓跟祖母甚為相似,而「文蔚」這個名字,也是由祖母為孫女改的。據莫天賜自述,母親為孫女取名「文蔚」,係紀念為他啟蒙的私塾。這間私塾位於錦田鄧姓「光裕祠堂」,該祠堂是紀念其族人康熙進士鄧文蔚而建的。據《新安縣志》所載,鄧氏順治十四年(1657年)中舉。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乙丑科陸肯堂榜第三甲進士,為香港進士第一人。

錦田鄉民視羅三姑為契娘

與莫家熟稔的退休傳媒人方芳曾撰文縷述,莫家子弟都在錦田成長,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,莫天賜四兄弟在拔萃寄宿,後來兩弟移居外國,莫天賜與二弟則留港發展,與新界鄉事千絲萬縷。莫天賜曾任新界理民府田土委員,至今還是錦田榮譽鄉民,由於同輩人多為莫羅惠德所接生,村民都視之為契娘,並尊稱莫天賜為「賜哥」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作為錦田榮譽鄉民,莫氏一家亦視錦田為故鄉,當年「友鄰堂」立匾儀式,莫文蔚亦曾與父母親身到場為揭幕,Karen被問道是否覺得自己的樣子似嫲嫲?Karen笑言,以前自己年幼並不覺得,但現在看到祖母年輕時的照片,就覺得勁似。

至於,64年前得莫羅惠德羅三姑救回一命的錦田祠堂村村長鄧永康,又是另一個錦田傳奇——從種菜鄉下仔到退休校長的故事。

記者:葉翠華